(一)地震觀測
廣州臺測震屬國家Ⅰ類臺、全國大震速報臺和國際地震資料交換臺。1953年至1954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志強、章公亮、席秉智等在廣東南海縣及廣州市郊選點,經綜合分析并申報地球物理研究所批準,確定了廣州臺臺址,即位于廣州市東南郊的石榴崗,與廣東省水產學校和廣東商學院相鄰。臺基為第三紀紫紅色砂礫巖。1954年11月由席秉智負責,動工興建了測震、地磁記錄房、觀測室、辦公室、宿舍共計500平方米,1955年4月完工,并命名為廣州觀測象臺。
廣州臺測震項目建設(95-01-01廣東省地震局)是中國地震局實施對我國地震觀測系統和地震前兆臺站(臺網)重大技術改造的“95-01”重點工程項目中“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系統建設”課題(95-01-01)的組成部分,由中國地震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建設。按最初的設想,廣州臺數字化改造擬在廣州石榴崗廣州基準地震臺內,但由于廣州華南大道的建設,臺站觀測環境條件受到嚴重破壞,環境條件無法滿足高標準的甚寬帶、大動態數字地震觀測的要求,必須進行搬遷新建。根據中國地震局《關于“廣州基準地震臺測震項目遷建工作請示”的批復》(震防[1997]006號)的意見,廣州基準臺甚寬帶數字地震觀測項目搬遷至從化地震臺,在從化市溫泉鎮原從化地震臺實施95-01-01(廣東省地震局)項目規定的任務。
該臺的JCZ-1甚寬頻帶地震資料,通過衛星實時向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傳送,同時通過專線傳送到省臺網中心。臺站的分析資料每5天報中國地震局有關業務部門和國際資料交換。同時每月與香港天文臺進行資料交換。
(二)地磁觀測
1、建設過程
廣州地磁臺是國家Ⅰ類臺、國際資料交換臺。廣州地磁臺于1954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志強等三人先后在廣東南海縣、廣州市郊石牌、中山大學附近、石榴崗、赤沙松崗等選點,并測得赤沙松崗一帶的磁場垂直分量強度小于1nT/m,符合建地磁臺的要求,經研究確定了廣州地磁臺的臺址。
1994年廣州地下鐵路一號線開始修建,依照《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的有關條款,經多方、多次協商,于1996年初,在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協調下達成協議并下發“印發關于省地震局廣州石榴崗地磁臺搬遷協調會議紀要的通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粵辦函〖1996〗31號》”。
1995年廣東省地震局向國家地震局科技監測司上報《廣州基準地震臺地磁觀測項目搬遷重建計劃》(粵震(1995)19號)。同年,國家地震局予以批準(國家地震局司室文件 震科〖1995〗027號)。
搬遷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選定新的地磁觀測臺址。選址目標要求:①符合中國地震局《地磁觀測規范》的要求;②能正常運行40年。為此,1996年1月我局專門成立了廣州地磁臺搬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選址調研工作小組。調研小組負責選出至少兩個各項條件都能符合要求的候選臺址,供測試和論證,以確定出廣州地磁臺新的臺址。調研工作小組由鐘貽軍(負責人)、秦乃崗、李富光、張國榮、葉東華、肖比光、丘元盛共7人組成。
自1996年3月開始,調研小組全體成員積極有效地投入了地磁臺新址的勘選工作,在廣泛收集以廣州市為中心200km范圍內的大部分地區的地質、水文、氣象、 航磁、規劃、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資料的基礎上,野外踏勘了四十多個地點,行程共計上萬里,于1996年5月初得到初步結果。1996年5月14日~17日,局地磁臺搬遷工作領導小組部分成員、原國家地震局電磁學科技術協調組周錦屏、程安龍兩位專家一起對幾個預選出來的場址進行了野外實地踏勘、論證,經過綜合研討各個方面的因素,確定肇慶高要市小田坑和三水市和順崗兩個場地為進一步做場地磁場測量的候選臺址。但是由于征地過程中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而不得不變換候選場址。
根據之前選址工作的基礎及現場踏勘,調研小組認為位于高要市蓮塘鎮的兩個低山崗--鱔崗及矮仔崗符合地磁臺的選址條件。這兩個山崗巖性為侏羅系—下第三系砂礫巖,海拔高程分別為25m和17m,總面積約70畝,周圍為水田和魚塘環繞。1997年9月初進行了磁場梯度的測量,結果表明該場地符合地磁臺選址的技術要求。
1997年10月28日上午,省地震局召開了局地磁臺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成員會議,就地磁臺高要鱔崗場址的選定情況進行了討論,會議最終決定廣州地磁臺新址選定在高要蓮塘鎮鱔崗,即現今肇慶地磁臺的所在地。
2、儀器安裝
⑴.絕對觀測儀器
2001年12月16日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周錦屏專家來臺安裝MAG-010H磁通門經緯儀,19日開始投入觀測。同時,配G856質子旋進式磁力儀進行D、I、F觀測;
2003年3月4日由肇慶地磁臺王建格、黎曉之、陸鏡輝、邱洪偉安裝GSM-19F磁力儀替換G856質子旋進式磁力儀。
⑵.相對記錄儀
2001年12月16日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江、馬艷妮來臺安裝GM3型數字化磁通門磁力儀,18日開始正式記錄;
2002年4月16日由英國地質調查局(BGS)約翰.C.瑞迪克(John c Riddick)及戴恒昌博士來臺安裝數字化磁通門磁力儀,周錦屏專家給予指導。18日開始記錄;
2003年3月6日由肇慶地磁臺王建格、黎曉之、陸鏡輝、邱洪偉安裝GSM-19質子矢量磁力儀,7日開始正式記錄;
3、觀測環境干擾情況
1997年~2000年,這段時間臺站周邊的觀測環境非常好。當時,未來的高速公路尚在2km以外,西距三茂鐵路約3km。電視發射塔在數公里之外,城市規劃在近期內為安全帶。
到2000年底,國家重點工程500KV高壓直流“西電東送”項目在勘選線路時,將直流換流站選于離肇慶地磁臺東南僅6km的蓮塘鎮荷村。2001年4月2日,蓮塘鎮國土所才將這一情況向省地震局通報。5月份,廣東省地震局當即去函南方電力集團公司。7月21日,在廣州召開了由廣東省地震局領導和技術人員、南方電力集團公司總工、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佘山和武漢地震臺專家參加的的論證會,專題討論“西電東送”對肇慶地磁臺將會產生干擾的情況。廣東省地震局將這一嚴峻的情況通報給南方電力集團公司,要求改線、重選換流站。會后形成會議紀要,并再次去函南方電力集團公司,要求對方保護肇慶地磁臺的觀測環境。肇慶地磁臺開始觀測后,自2002年已經受到“西電東送“的直流干擾,至2004年,這一干擾情況正在加劇。
4、臺站成績
參評時間 |
資料名稱 |
全國評比結果 |
2010 |
地震監測預報質量單項評比地磁Ⅰ類臺 |
優秀 |
2011 |
地震監測預報質量單項評比地磁Ⅰ類臺 |
優秀 |
2012 |
地震監測預報質量單項評比地磁Ⅰ類臺 |
優秀 |
2013 |
地震監測預報質量單項評比地磁Ⅰ類臺 |
第二名 |
2014 |
地震監測預報質量單項評比地磁Ⅰ類臺 |
第三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