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觀測
汕頭數字遙測地震臺網(以下簡稱“汕頭臺網”)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國地震局、汕頭、潮州、揭陽等市共同投資建成的區域數字遙測地震臺網,是廣東省數字化遙測地震臺網的組成部分。 汕頭臺網由汕頭數據匯集處理中心和5個數字地震觀測站構成。地震觀測站安裝了短周期地震計、地震數據采集器、數據傳輸設備等儀器;臺網中心安裝了數據接收、數據處理、數據轉發系統。臺網能監測到本地區發生的1.5級(個別地方1.0級)以上地震的能力,臺網記錄到的數字信號,頻帶寬,動態范圍大。
臺網于2002年6月投入正式運行,日常管理機構為汕頭臺網遙測室。
 |
 |
臺網監測能力圖 |
遙測地震臺網臺站分布圖 |
(二)形變觀測
該臺地形變觀測項目為全國基本臺網Ⅰ類臺,先后有地傾斜、洞體應變、臺站重力、地應力四個種類。現有地傾斜、洞體應變測項。
(三)流體觀測
汕頭臺水化從1983年5月正式投入觀測,每三天取樣一次,主要觀測水氡和開展一般性水化學分析。1985年1月1日起每兩天取樣一次,同年經全國水化論證會議通過,列為全國水化基本臺網Ⅱ類臺。1986年1月1日起每天取樣觀測、分析。該臺水化觀測項目齊全,包括了水氡、水質、氣體三大類共14個測項,具體是:水氡、PH值、電導率、Ca2+、HCO3-、Cl-、F-、氣體總量、N2、He、H2、CH4、Ar以及CO2。2000年3月20日起,水點受附近抽水影響,氣體測項停測。目前尚未開展數字化改造。
東山湖水點位于汕頭市西北,桑浦山北面的溝谷之中,屬潮安縣沙溪區,距汕頭市25Km,距臺站觀測房約20Km,交通較為方便(圖1)。東山湖地處潮汕平原之中,由花崗巖形成的低山環繞的西北向谷地,四周坡陡溝多,地形剝蝕厲害,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但雨量充足(年降雨量為1673.1m),區內多為熱水分布,冷水缺乏。其地熱區地層不發育,巖石較為單一,并以花崗巖為主。構造以斷層的形跡出現,且很發育,熱區基巖幾乎全為花崗巖,且屬燕山晚期二、三次和第五次侵入的產物。表層為第四紀粘土,砂礫覆蓋,厚度十幾m到六十m不等。
東山湖熱水區位于北東向潮安-普寧、錢東-惠城斷裂與北西向古巷-澄海、榕江斷裂交切的菱形塊體西南部。經鉆孔揭露熱水層分布有3~4層,單層厚度為10~20m,最厚達23.56m(ZK7本臺取樣孔),完鉆時井孔自流水量大于10L/s,水溫高達80~100℃,孔內最高溫度達102℃。近年來,受附近開發抽水影響日甚,取樣條件較差。
|